南通敞开大门路路通
发布时间
:2014年05月13日
位于江北,却有江南之秀
;距京千里
,却也曾叫“通州”
。南通
,这个曾在100多年前实现了一次“惊世崛起”
,被誉为“中国近代第一城”的地方
,如今迎来了被设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后的第30个年头
。
“三十而立”看南通
,变化的不仅仅是一座城市和一串串经济社会发展数据
,更是这片江海之地的精气神
。
从苏南苏北到桥南桥北
10年前
,记者从南通到上海
,驱车要五六个小时
;这一次
,经过连接南通和苏州的苏通长江大桥
,从上海到南通只用1个多小时
。
南通“难通”的声名似乎由来已久
。在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
,南通是唯一一个不通火车的城市
。近在咫尺的上海
、苏州
,也被天堑长江所阻隔
。过去南通人过江
,只有靠轮渡
。人坐车
,车坐船
。头天去
,转天回
。遇见天公不作美
,也只得眼巴巴地望穿江南
。
不仅百姓出行不便
,南通的经济也被交通这块“短板”牢牢扼住喉咙
。
站在江海交汇这方得天独厚的“T型台”上
,南通却因为有江无桥
、有海无港而施展不出拳脚
。
如今的南通
,高速公路
、铁路
、国道
、机场
、内河港
、海港一应俱全
。过去的“苏南苏北”
,变成了今天的“桥南桥北”
。过江通道打通了南通与长三角经济互动的大动脉
。目前南通有50%以上的企业与上海有着直接业务联系
,75%以上的外贸供货额经由上海口岸出口
。南通与上海
、苏南等地合作共建的园区已达到12个
,其中苏通科技产业园
、锡通科技产业园等9个合作园区进入规模化产出阶段
。 2013年
,南通的GDP已是2008年的两倍
。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翅膀正在展开
。
“通商”“铁军”争相出海
在海门市三星镇林西村
,村里人告诉记者
,林西村3500多名村民中就有500多人先后到罗马尼亚
、智利
、俄罗斯
、南非
、厄瓜多尔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做生意
,创办了200多家境外公司
,年创汇2亿多美元
。这里已经成了一座“家家有华侨”
、“户户是侨属”的“华侨村”
。
改革开放以来
,南通人一改“老婆孩子热炕头”的传统
,大批南通人走出祖辈相守的土地
,脚步遍及世界各大角落
。南通民营企业家赴海外创业
,人数以每年25%的速度提升
,旅外新侨人数逾12万
,主要集中在非洲
、中南美洲
。
“南通建筑铁军”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跨出国门
,如今的足迹遍布74个国家和地区
,年出境施工人数2.4万
。 2013年
,南通建筑业总产值揽下4350亿元
。南通建工
、南通三建
、南通六建
、江苏中信多次入选“全球最大国际承包商250强”行列
。截至去年底
,南通的“泥瓦匠”已累计拿下“鲁班奖”77项
,占江苏获奖总数的半壁江山
。
“龙须沟”变成“翡翠链”
南通濠河之美虽早有耳闻
,但当记者乘船荡漾河中
,才体味到了它区别于江海
、“安详得让人屏息
、优雅得让人沉醉”的气质
。
然而
,这条被誉为南通城“翡翠项链”的河
,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
,由于规划不当
、建设投入不足
、管理失控
,遭到严重污染
。当地百姓口中的一首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濠河的污染状况
:60年代淘米洗菜
,70年代鱼虾绝代
,80年代不洗马桶盖……
为了恢复千年古河的碧水清波
,1985年南通开始治理濠河
,通过持续不懈治理并结合风景区开发与建设
,如今的濠河
,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
。
为了天更蓝
、水更清
、村更美
、城更绿
,南通人不遗余力
。近3年来
,南通累计完成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21亿元
,建成污水处理厂100座
,实现县县都有污水处理厂
,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22.7万吨
,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%
;2013年
,南通完成了110项大气污染防治任务
,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江苏省第三……
近年来
,南通已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
、国家卫生城市
、环保模范城市
、园林城市
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
、全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和保护臭氧层示范城市等称号
,并荣获了“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”
。
刊于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 2014年04月25日第01版 人民日报记者 刘晓林 孙懿